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两种不同体位和方法对小儿静脉采血效果的研究

两种不同体位和方法对小儿静脉采血效果的研究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3-28浏览次数:19561

      小儿静脉采血是儿科护理人员的常见技术操作。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分为直式、头皮针式和蝶翼式双向针三种。由于其末端为密封橡皮套,采血样品很少被污染。同时具有针刺疼痛小、对血管选择余地大及标本合格率高等优点[1]。临床上存在多次穿刺及采血量不足的情况。采用不同体位和方法进行患儿采血,此次获得较为肯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0~9岁,平均(3.1±1.6)岁。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0~8岁,平均(3.2±1.4)岁。所有患者均使用真空采血针采血;所有患者均由笔者进行操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儿静脉采血均有笔者操作。均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和真空采血试管。小儿静脉穿刺部位为四肢浅静脉。使待穿刺的血管充分暴露并进行简单操作。①试验组:患儿均取端坐位。其好是坐在家长的一侧大腿上并嘱家长双大腿紧夹住小儿的膝关节部位[2]。同时固定小儿的手或足部,使其下垂。进而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使四肢浅静脉充盈。这样易于穿刺和采集血标本量。后常规扎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穿刺针与皮肤一般呈15°~30°。穿刺针一见回血后固定真空采血器。操作者将采血针插入血样采集容器内。如果血流不畅,马上松开止血带。同时手挤压小儿的肢体至所需的血量。拨针后用无菌干棉签在局部按压5 min。需抗凝标本,则先采集抗凝标本。采集后将血液标本轻轻颠倒试管90°2~3次。②对照组:患儿均采用平卧位。见回血后不用固定真空采血器。后立即按上述方法取血。取血完毕后继续按压5 min。 
     1.3 观察项:记录两组患儿在穿刺及采血质量方面的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采血不佳:试验组采血不佳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血流分布特点为躯干及内脏多、四肢少。同时四肢静脉的管腔比较小,充盈度也较差。因此小儿平卧位时静脉穿刺抽血成功率低[4-5]。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可以做到穿刺成功。若注射器固定技术不熟练则有可能会造成血管壁穿破。导致穿刺失败,不能获取血样本。反复穿刺则会给患儿带来痛苦。常常会使血中带有气泡。血球受到气泡的挤压可发生溶血。而抽血不顺而引起抽血时间过长时则易发生凝血,这样也加大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头皮针式真空采血针易于固定而方便技术操作。其特别是适合于缺乏穿刺经验者。采血时血流不畅通,可挤压手臂或小腿。本研究采用不同体位和方法对患儿进行静脉采血。其结果显示: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采血不佳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端坐位采血具有穿刺成功率高、采血质量高的特点,能够减少反复采血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试验组穿刺失败主要坏死因为小儿太肥胖,皮下组织厚,同时家长没有按护士要求固定好小儿。提示定好穿刺部位后,要固定好肢体。穿刺成功后立即用医用胶布固定真空采血器。综上所述,端坐位采血具有穿刺成功率高、采血质量高的特点,能够减少反复采血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黄军红.小儿静脉采血的技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 5(11):1054.
     [2] 李艮珍,张 哲.优质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13,4(2):232. 
     [3] 张会娜,谭启明.一次性采血针及负压采血管在儿科的应用[J].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07. 
     [4] 黄金云.患儿颈外静脉采血体位摆放与人文关怀[J].当代护士,2010,10(5):40. 
     [5] 李 云,章云英.小儿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