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恙虫病一例

恙虫病一例

文章来源:临床内科杂志发布日期:2016-09-13浏览次数:617

患者,男,46岁,因发热10余天,全身皮疹3入院,患 者于2015911日在山区劳作被秋蚤叮咬后出现发热, 体温高达40℃,伴有畏寒、寒战、间断咳嗽,无咳痰、胸痛、咯
血,偶有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黑便,无关节
肿痛及肌肉酸痛等不适,当地医院考虑败血症,给予头孢类 药物输注治疗,发热无明显改善。3天前出现全身皮疹,不伴 痒、痛及溃疡,遂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史:无肺结核、糖
尿病、肝炎等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01/62 mmHg,神志清楚,
精神差,全身可见皮疹,以颈、胸以及臀部为甚(图1),右侧臀部 可见一黑色类圆形焦痂性溃疡(1 cm×0.5 cm,图2),全身浅表
淋巴结无肿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膝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一)。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 84×l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83×l09/L( 72. 2%),血红蛋白124 g/L;肝肾功能、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伤寒0H抗体, 大小便常规均无异常,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5.4 sD-_聚 体定量3.79 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4μg\m1;肺炎衣原体IgG阳性;心电图未见异常;X线片:双肺纹理增粗;肝、胆、 胰、脾、双肾、腹腔彩超均未见异常。给予多西环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两天后患者无发热,皮疹消退。




  及喹诺酮类药物后也会明显干扰检出率。即使血清学检测是阴性结果,也无法判断是药物因素还是有新的病原血清类型所致。病原体累积脏器部位及严重程度与感染的病程密切相

关,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改善恙虫病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故目前临床诊断多以典型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尚缺乏有效及快速特异性实验检测方法。详尽的病史及细致的查

体是快速准确获取临床诊断的基石。

    恙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原学的治疗及其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早用于恙虫病病原学治疗的药物为氯霉素和四环素,但因骨髓抑制及致畸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具有同样治疗效果。出现两个以上器官衰竭重症患者,在病原治疗的基础上,予脏器支持治疗。本例使用多西环素300 mg/d,在早期积极给药,迅速缓解了病情,防止了疾病加重和进展。

    恙虫病临床表现多变,发病区域较广,若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颇为必要。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传播立克次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该病广泛分布在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曰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在我国南方较为多见,夏秋季易于流行,而近年来北方疫区逐渐扩大,流行强度增加,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也趋向多元化,极易造成误诊,病情重者也可导致死亡,死亡原因包括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

    恙虫病典型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多为弛张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其他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肌痛和胃肠道障碍等。焦痂性溃疡是恙虫病的特征性变化,也是体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叮咬的部位,起初会出现红色,后出现蜂巢样的溃疡并有黑色炭烧样焦痂覆盖。这是临床诊断恙虫病的重要线索。研究显示,恙虫病600/0~ 80%会有典型焦痂性溃疡的表现。另外一些研究表示,对于临床上出现的急性不明原因发热,有典型的焦痂性溃疡表现者,即使血清学诊断仍不明确,仍应该按照恙虫病进行诊疗。本报道该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并无血清学依据,但有明确的暴露史和典型焦痂样溃疡、皮疹,经过口服多西环素300 mg/d治疗,临床症状迅速缓解,临床考虑恙虫病的诊断。3个月后湖北省疾控中心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血清IgMIgG抗体滴度均升高4倍以上.支持本例诊断。目前恙虫病的实验检验耗时滞后,不恰当地依赖血清学的检测结果可能延误病情。另外,使用四环素以

    参考文献

[1]  Taylor AJ,Paris DH,Newton PN.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rtality from Untreated Scrub Typhus( Orientia tsutsugamushi)[J].PLoS Negl Trop Dis,2015,14(9):37-71.

[2]李静,李晓燕,刘运喜.我国恙虫病流行病学及其传播媒介研究进展.实用预防医学[J].实用预防医学,2005 ,12(5)1251-1253.

[3]郑孟传.216例恙虫病误诊文献分析[J].广州医药,2001,32(6) 53 -54.

[4]  Peter JV,Sudarsan TI,Prakash JA,et al.Severe scruh typhus infection: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tic 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J].World J Crit Care Med,2015,4(3):244-250.

[5]   Jeong YJ, Kim S,Wook  YD,et al.Scrub  Typhus: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Imaging Findings[J].Radio Graphics,2007 ,27(6):161 -172.

[6]  Duong V,Mai TT,Blasdell K,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