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川崎病281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281例临床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8-23浏览次数:34951

  作者:张雅媛,钱小青,李娟,俞海国,郭翼红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及指趾末端脱屑等特征,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但IVIG治疗时机及治疗的剂量仍有争议。现将我院风湿免疫科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28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和纳入标准
  281例KD均符合200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2]。其中不完全性KD 53例,丙球治疗无反应型KD 12例,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 。年龄小2个月,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对符合诊断标准且于急性期接受IVIG治疗患儿进行分析。冠脉扩张标准为:<5岁,冠状动脉内径>3 mm;≥5岁,冠状动脉内径>4 mm,冠状动脉瘤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局限或弥漫性扩张,其直径超过相邻正常冠脉的1.5倍,内径为4.1~4.9 mm为小冠状动脉瘤,5.0~7.9 mm为中等冠状动脉瘤,≥8 mm为巨大冠状动脉瘤。IVIG无反应型KD判断标准:IVIG治疗48 h后,体温仍高于38℃,或治疗后2~7 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KD诊断标准者,即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 non-responder KD)或IVIG抵抗性KD (refractory KD) [3]。
  1.2 方法

  对每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冠脉损害相关因素进行汇总和统计学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所占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要临床表现(表1)

  其中发热为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常达38~40℃,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为多形性,其中荨麻疹样皮疹6例,红色斑丘疹40例,猩红热样皮疹14例,多形性红斑12例,环形红斑3例,一过性皮疹12例,多见于躯干部,均未见渗出及结痂。结合膜充血为双侧结膜干性充血,无脓性分泌物或流泪。口腔黏膜改变包括口唇干红、皲裂、出血或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指端改变为手足硬性水肿、掌趾红斑。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脱皮,多数(178例)为典型膜状脱屑。颈淋巴结肿大多为非化脓性一过性,稍有压痛,直径大于1.5 cm,位于颈部单侧60例,双侧1例。24例患儿卡疤红,即卡介苗接种瘢痕部位红晕、肿胀,卡疤红患儿只有1例是4岁,其余均在3岁以内。51例患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除上述列表中列出的主要表现外,咳嗽、咳痰101例,其中38例合并支气管炎,18例合并支气管肺炎,1例合并疱疹性咽峡炎,3例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腹泻、呕吐52例,17例合并肝肿大、轻度黄疸,7例合并胆囊炎,5例合并心包炎,13例血培养阳性,补充诊断败血症。7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
  2.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表2)

  245例KD患儿白细胞(WBC)升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粗大。13例血培养阳性,其中10例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1例为草绿色链球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1例为阴沟肠杆菌。
  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扩张74例。心包积液5例,经治疗后2~4周积液消失。心电图(ECG):窦性心动过速(检查时伴有发热)55例,ST-T改变(T波低平、双向、倒置)改变25例,P-R间期延长2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Q-T间期延长4例,心动过缓5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室大15例。胸部X线:281例中肺纹理增粗、有点片状渗出18例。
  2.3 冠脉损害及治疗
  根据冠脉有无扩张分为两组,并对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外周血及静脉血WBC、N%、Hb、PLT、血沉(ESR)、CRP、ALT、ALB、血钠等因素与冠脉扩张的关系进行分析(见表1及表2)。结果表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明显降低、血小板(PLT)明显升高、血沉(ESR)显著升高与冠脉扩张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81例患者确诊后均立即静脉给予大剂量IVIG(总量2 g/ kg)治疗,同时口服潘生丁3~5 mg/ (kg?d),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 (kg?d),分4次口服,热退后3~5 d改为3次口服,体温稳定2周改为3~5 mg/ (kg?d)维持治疗2月,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持续用至冠脉恢复正常。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加用维生素E等治疗。本组281例在10d内用IVIG者255例,其中发生冠脉病变者63例,其余 26例发病10 d后方接受IVIG治疗,这其中冠脉受累的是1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复查心脏B超,10 d内用IVIG者出现冠脉新病变有18例,10 d后用IVIG者出现冠脉新病变有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本组281例患儿接受IVIG总量2 g/ (kg?d)单次静脉滴注101例,接受1 g/ (kg?d)×2次静脉滴注180例,通过不同剂量IVIG对冠脉病变的影响,2 g/ (kg ?d)单次静脉滴注与1 g/ (kg ?d)连用2 d的疗法在急性期预防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脉损伤恢复率及新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81例中269例(95.7%)用药后体温减退,属初始IVIG治疗敏感;12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4.27 %),为无反应组。无反应组12例全部接受IVIG 2 g/ (kg ?d) 1次再次治疗,有效10例,占83.3%,2例对IVIG仍无反应,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敏感组有65例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包括冠脉扩张和冠脉瘤,发生率24.2%,无反应组有9例出现冠脉并发症,发生率75% ,较敏感组显著增高(χ2=15.3,P<0.01) 。表1 冠脉损害组与非冠脉损害组临床特征比较表2 冠脉损伤组与非冠脉损伤组实验室检查比较表3 IVIG应用时间与冠脉损害的关系 表4 不同剂量IVIG对冠脉病变的影响 IVIG用量

  2.4 随访

  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接受IVIG再治疗无效后加激素治疗,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时完全恢复正常。目前仍在随访中。7例失访。
  3 讨论

  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该病病因不明,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和提高,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发达国家,该病的发生率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容易累及冠状动脉,发生率为15%~25%[2]。本组病例中合并冠脉损害者共74例,发生率为26.3%,与文献报道类似。国内外文献报道KD合并冠脉瘤的高危因素有发热10 d以上、男性、1岁以下、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等[4,5]。本组中74例冠脉损害的形成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综上所述对持续发热4~5 d的婴幼儿,尽早查血常规、血沉等,若Hb明显下降、血沉明显增快者,查心脏彩超注意冠脉病变,尽早诊断KD,尽早治疗。血小板在病程第2周才逐渐升高,可以作为监测指标,发现血小板升高明显者,应予干预治疗。
  KD治疗方法是静脉应用IVIG,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注射可以减轻免疫异常激活,改善症状,减轻冠状动脉损伤,发病10 d内治疗效果好,确切机制不明,一般用后可迅速退热,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5 d内应用IVIG可能会增加无反应性KD的发生,增加IVIG的用量[6,7]。本组281例无一例在5 d内应用IVIG,在10 d内用IVIG者255例,其中发生冠脉病变者63例,其余 26例发病10 d后方转入我院接受IVIG治疗,这其中冠脉受累的是1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复查心脏B超,10 d内用IVIG者出现冠脉新病变有18例,10 d后用IVIG者出现冠脉新病变有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医师应该充分认识该病的特征,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发生。
  Newburger等[5]于1991年首先证明单剂2g/ kg静脉滴注IVIG治疗KD优于分次给药。陈兆鸿[8]报告1 g/(kg?d)与2 g/ (kg?d)单次应用在疗效及预防CAD发生等几个方面具有相同效果。但国内还有学者报道2 g/ (kg?d)单剂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9]。上海学者报道1 g/ (kg?d)×2次的剂量有助于降低KD患者的CAL的发生率[10]。本组通过不同剂量IVIG对冠脉病变的影响,2g/(kg?d)单次静脉滴注在急性期预防冠状动脉损害方面都要优于1g/(kg?d)连用2次的疗法,但冠脉损伤恢复率及新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2 g/(kg?d)单剂与1g/(kg?d)×2次目前仍有争议,仍需大样本验证。根据我院治疗经验,2g/(kg?d)单剂治疗效果显著,小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患儿入院时已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建议按1 g/ (kg?d)×2次治疗,可用微泵维持;年龄大者或体质量很重者,若一次性静脉滴注IVIG会增加心脏负荷,也可以按1 g/ (kg?d)×2次治疗。
  总之,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其诊断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但其主要症状均无特异性,且常常不是同时出现,容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药物疹、猩红热、EB病毒感染、麻疹、淋巴结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诊断及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冠脉损害的机会增加。治疗前发热持续时间,有关实验室检查Hb偏低、ESR偏高者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措施,要掌握IVIG应用时机及剂量。治疗中注意监测血小板及冠状动脉。尽可能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几率。因我院长期致力于川崎病研究,根据文献[2]入院患儿疑似川崎病者,热程未达到5 d者极少用IVIG,绝大多数患儿在确诊川崎病且热程5~7 d时用IVIG,这可能是我院IVIG无反应性KD患儿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对IVIG无反应者,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防止严重冠脉病变发生。但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要慎重选择,如已有冠脉瘤存在,建议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或口服泼尼松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好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如果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发热仍不退,可加用以下治疗:血浆置换、乌司他丁、MTX、环孢霉素A、TNF-α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