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12-24浏览次数:22219

   作者:赵雷 作者单位:南充市南部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四川南充,637300

  【摘 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导致消化道出血存在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出血率为18.8%。对这32例患者的出血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行神经外科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与性别、年龄、是否高热等因素无明显相关,与术前GCS值、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以及低血压等因素有关。结论:应根据高危因素对神经外科术后颅脑损伤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进行预防,一旦发现应及早处理。
  【关键词】神经外科,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UGB)是神经外科重危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并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导致术后的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并且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早期发展比较隐秘,难以判断,为更好的预防术后消化道出血,本文就颅脑损伤患者行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0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67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2.3岁。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本组患者因呕血、黑便、或抽出空腹胃液呈咖啡色或鲜红色、潜血试验阳性而确诊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32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8.8%。32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在17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38.2岁;出血量小于1000ml患者有20例,出血量大于1000ml患者12例;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21例患者,6~8分11例患者。
  1.2处理方法术后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甲氰咪胍;胃管内注入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以及云南白药等;将1500~3000ml的新鲜血和血浆分多次输入。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治疗结果:32例患者存活28例,死亡4例,其中4例死亡病例均出血在出血量大于1000ml的12例患者中,出血量小于1000ml的20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
  2.2高危因素分析

  2.2.1性别因素神经外科手术的男性103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出血率为19.4%;女性67例患者中,消化道出血12例,出血率为17.9%,男女出血率的比较中,两者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年龄因素3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50岁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0.0%(17/170),>5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8.82%(15/170)例,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患者术前GCS因素术前GCS≤5分患者52例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出血率为38.5%;术前6~8分患者118例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例,出血率为11.0%,两者比较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4电解质紊乱129例电解质紊乱患者中,出血30例,出血率为23.3%;41例无电解质紊乱患者中,出血2例,出血率为4.88%,两者出血率比较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5低氧血症除1例患者以外,其余31例患者均出血在发生低氧血症的132患者中,发生率为23.5%。
  2.2.6低血压116例低血压患者中,出血29例,出血率为25%;54例血压正常的患者红,出血3例,出血率为5.56%,两者比较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7高热在148例高热患者中,消化道出血20例,出血率为13.5%;22例未发生高热的患者中,消化道出血3例,出血率为13.6%,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本组资料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颅脑损伤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发生高热等因素无明显相关,而与术中出血量、术前GCS值、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低血压等因素有明显相关。
  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结果,且发生率较高,临床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变主要是溃疡或出血性胃炎。临床上传统的观点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胃酸分泌的增加有关。结合本组的资料,作者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颅脑损伤以后,交感神经兴奋,因而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增多,进而导致胃黏膜血管强烈性的持续性收缩,黏膜血流灌注不足。其次脑干和下丘脑部位遭到损伤,致使神经中枢等介质的传导途径和递质释放平衡失调,引起胃酸分泌的增加。再次脑组织受到损伤后后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系统障碍,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之,神经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存在的高危因素有:术中出血量较大,一般大于1000ml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术前GCS值较低,因为GCS会间接反应脑受损的情况,所以一般GCS≤5分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电解质是否紊乱,一般电解质紊乱、不规律患者术后易发生消化道出血;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患者术后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高危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减少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粱维邦,杨树源,王明璐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制的初步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8,3(12):12-13.

  [2]张小鹏,章翔,易吉禹.严重脑损伤后的急性上消化道病变[J].国外学一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19(32):135-137.

  [3]张赛,杨树谭,王明璐,等严重脑外伤急性期血糖变化的临床[J].中华创伤杂志,2010,18(1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