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23例头颅外伤性脑梗死的CT与临床分析

23例头颅外伤性脑梗死的CT与临床分析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3-12-24浏览次数:22202

  作者:李鹏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271100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所有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分两组:微循环障碍的一组,9 例,CT表现为基底节区、脑干小片状低密度的梗死灶;大供血动脉障碍的二组,12例:表现为皮质区斑片状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CT复查:一组有8例病灶变小至消失,1例呈软化灶;二组有5例病灶消失,4例病灶变小,3例为软化灶。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初诊和复查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死,CT

  【Abstract】ob[x]jective: Investigate the CT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images and clinical data of 23 cases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Results: 2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of 9 cases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CT showed basal ganglia and density small pieces of brain stem infarct; two group of 12 cases of the feeding artery disorder: patchy low-density area in the subcortical .CT review: a group of the 8 lesions smaller to disappear, was malacia; lesions disappeared in two groups, 4 lesions smaller, three cases of malacia.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in traumatic infarction and CT, CT examination values in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first visit and review.

  【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erebral infarction CT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infarction,PTI)是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缺血梗死表现,是较少见的并发症,多见于青少年。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症状所掩盖,故易漏诊和误诊。收集我院23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和CT表现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CT诊断为外伤性脑梗死23例,其中男18 例,女15例;年龄1-66岁,平均23.5岁,其中20岁以下的患者15例,占65.2%。所有患者都有明确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3例,跌落伤6例,重物撞击伤4例。15例于30min-24h发现偏瘫或肢体无力,4例伴失语,2例癫痫发作;8例于伤后2-7天出现偏身感觉障碍,4例伴头痛,失语2例,呕吐2例。CT检查时间为伤后30min-10d。就诊时意识情况按Glasgow计分法,GSC评分均为9 -15分18例,8分以下5例。
  1.2方法

  设备:FHLIPS 16排螺旋CT机。患者采取常规仰卧位,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层距和层厚均为10mm扫描,感兴趣区行层距5mm、层厚为5mm薄层扫描;扫描条件:120 kV、120~200 MA;螺距0.75:1,矩阵512×512。
  23例患者病理分为两组:一组9例: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脑梗死,多为动脉深穿支供血区发生的梗死;二组12例:以主要供血动脉血栓形成的皮质性梗死;三组2例:既有微循环部位的梗死,又有皮质性梗死。
  2 结果

  23例患者中,19例有颅内出血:其中7例为硬膜外血肿,6例为硬膜下出血,6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5例合并脑挫裂伤,11例合并颅骨骨折。受伤部位与外伤受力同侧18例,对冲伤5例。受伤后24小时内发生梗死的患者14 例,24-72小时后发生的患者9例,其中6例继发于外伤手术后。一组患者9例,其中小于12岁的儿童6例,占66.7%,CT表现为基底节区、脑干小片状低密度的梗死灶,多为类圆形或长条形;大径约0.4-1.6cm;CT值20-28Hu;边缘模糊2例,边缘较清楚7例;无明显占位效应。二组患者 12例:表现为皮质区斑片状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额颞叶8例、顶枕叶4例;CT值19-29Hu;其中的5例有轻度占位效应。所有患者治疗后约15-90 天进行CT复查:一组患者有6例病灶明显变小甚至完全消失,3例呈软化灶;二组患者有1例病灶消失,4例病灶范围明显变小,7例表现为软化灶。
  3 讨论

  3.1PIT的发病机制
  PTI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儿童不少见,发生率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负相关, 其发生率占头颅外伤的1.9%~4.5%,而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PTI可达13.7%~15.5%[1]。PTI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管病变:颈动脉、穿支动脉的损伤导致血管内膜断裂出血,血栓形成后脱落导致末端栓塞,另外儿童期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并且穿支动脉分支与颈动脉的走形成直角,外伤时易造成血管牵拉、移位从而引起内膜损伤,引发血栓形成。多见于车祸伤。②脑血管痉挛、受压:脑外伤后脑血管即发生痉挛,侧裂区脑挫裂伤容易在伤后短时间内出现侧裂区血管痉挛[2],血管痉挛后导致供血区乏血,形成梗死,另外脑损伤后血肿、脑水肿或脑疝的直接压迫,造成供血动脉被嵌压、牵拉、扭曲,造成血管的狭窄、闭塞及内膜损伤,造成脑梗死。③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受伤后脑血流量灌注的改变,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受伤后脑血管血流速变慢,红细胞沉积,更加快了血栓形成。
  3.2 PIT的病理及发病部位

  PTI从病理机制上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脑梗死,多为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梗死范围小,呈局灶性,常位于中线附近的脑白质或基底核区。另一种是以大供血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皮质性梗死,梗死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可有明显移位,脑血管造影易发现闭塞部位,多为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梗死,发病时间与创伤类型、程度等有关。颅脑外伤后1周内出现的脑梗死,称为外伤后急性脑梗死。1周后发生的脑梗死,称之为外伤后迟发性脑梗死。
  3.3 PIT的初诊和复查CT表现

  PIT在CT上多表现为边缘清楚或者模糊的低密度区,低密度区内的密度相对比较均匀,位于基底节区或者靠近大脑中线区的小范围病灶边缘多较清楚;发生于大脑皮层的梗死灶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病灶形态符合脑血管分布的范围。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可呈典型的脑回样强化,或者在病灶边缘出现小片状、线条状的轻中度的强化。
  PIT一般在治疗后无特殊情况时15-90天进行CT复查,复查的CT表现多为原来病灶的体积明显变小,恢复状况良好的可以完全消失,未消失者多数以软化灶存在,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较低密度区,邻近脑质有扩大脑沟增宽的间接改变。一般预后和原来病灶的大小有关系,多数微循环障碍的患者恢复较好,本组9例患者有6例病灶完全消失,占66.7%。
  3.4 PI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PTI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等,严重的脑疝形成者可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于外伤后24—48h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长者可在10天后出现,本组患者长出现症状的是外伤后第十天。
  PTI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颅压高症状明显甚至脑疝形成者。小范围梗死以内科治疗为主:血液稀释疗法、 扩张脑血管,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高压氧治疗,另外还有胰岛素强化治疗、甲泼尼松龙治疗及神经营养药、理疗等其他方法的治疗。
  综上所述,PIT是继发于外伤后出现的梗死症状,其CT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临床的诊断治疗及复查中,CT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 单爱军,吴耀晨,陈建良,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策.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2):715-71.

  [2] 林宜生,漆松涛,林庭凯,等.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