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Q值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Q值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文章来源:发布日期:2008-05-27浏览次数:71798

作者:徐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眼科,上海

【摘要】  目的 检测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与常规LASIK方法比较,评价该手术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角膜地形图仪、ALLEGRETTO像差仪、ALLEGRETTO WAVE Eye-Q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3例(46眼)近视患者行F-CAT,22例(44眼)近视患者行常规的LASIK手术作为对照。使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检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术后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结果 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 >0.05)。F-CAT组角膜Q20值为-0.12±0.24,常规组为0.15±0.21,差别有显著性(P <0.05)。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F-CAT组与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 <0.05)。F-CAT组术后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4.0′、2.5′、1.6′三频段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F-CAT术后,角膜中央Q值保持负值,减少球差增加的倍数,使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优于常规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原位磨镶术 方法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Q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广泛开展的近视矫正手术,但LASIK手术在给患者理想的裸眼视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视觉质量下降的问题。本研究观察了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模式(fine adjusted-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F-CAT)和标准模式下(standard)LAISK患者在术前术后的Q值、像差、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变化,以评价F-CAT对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7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行F-CAT 手术患者共23例(46眼),其中男14例(28眼),女9例(18眼),平均年龄(25.5±6.02)岁(18~40岁),等效球镜(-5.48±2.38)D(-2.25~      -8.50 D)。常规组22例(44眼),其中男性9例(18眼),女性13例(26眼),平均年龄(24.7±5.86)岁(18~41岁),等效球镜(-5.62±2.63)D(-1.25~      -7.70 D)。

    1.2  术前检查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如下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测厚、眼轴长度、眼底检查、对比及眩光敏感度、波前像差。排除影响手术的眼部或全身疾病。

    角膜地形图由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Topolyzer采集。在明视下对每只患眼重复测量5次,取重复性好的3次,得到角膜地形图和Q值,包括角膜中央30°范围内的平均Q值(Q30)和角膜中央20°范围内的平均Q值(Q20)。

    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测量采用日本Takaci Seiko公司的CGT-1000 Contrast Glare Tester,空间频率为6.0′、4.0′、2.5′、1.6′、1.0′、0.7′视角。患者于暗室内在佳矫正视力下检测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为在测对比敏感度的同时,在患者眼前加一干扰光源。

    波前像差测量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Analyzer。患者散瞳后在暗室内接受检查,每只患眼测量3次,均在瞬目3 s内测量,取位置偏移小且成像质量好的1次作为结果,分析瞳孔大小为6 mm。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德国WAVELIGHT公司的ALLEGRETTO WAVE Eye-Q完成切削。F-CAT组术前输入术眼角膜水平及垂直Q30值,并将两者的平均值设为目标Q值,选择F-CAT模式。常规组则选用标准模式。两组均由法国Moria2角膜板层刀制瓣,瓣厚110~130 μm,且在制瓣前手动调整移心量,切削光学区为6~6.5 mm,治疗区8~9 mm。

    1.4  术后随访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接受随访,检查项目包括裸眼视力、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对比及眩光敏感度、波前像差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 F-CAT组和常规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视力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术前数据基本匹配。术后第1个月裸眼视力(UCVA)4.9以上,F-CAT组为84.8%,常规组为81.8%;5.0以上F-CAT组为80.4%,常规组为84.1%;5.1以上F-CAT组为50.0%,常规组为45.5%;5.2以上F-CAT组为10.9%,常规组为6.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两组UCVA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

    2.2  Q值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术前Q30值匹配,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Q30值接近0.2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两组间无差别。两组术后Q2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但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F-CAT组仍保持负值,约为-0.12,而常规组术后Q20值为正值,约0.1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2.3  像差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彗差(C7,C8)术后均有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球差(C12)与总高阶相差(RMSh)与术前相比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增加的倍数更多,F-CAT组术后球差增加5倍,常规组则增加7倍。但两组间球差与总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对比敏感度比较  由表4可见,术后第1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均有上升,在0.7′频段稍有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均较术前上升,差异亦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较术前下降,在4.0′及2.5′两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对比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两频段差异有显著性。

    2.5  眩光敏感度比较  由表5可见,术后第1个月F-CAT组眩光敏感度在4.0′、2.5′、1.6′、1.0′、0.7′频段均有上升,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F-CAT组眩光敏感度在各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术后第1个月眩光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较术前下降,而0.7′频段略有上升,在4.0′、2.5′、1.6′三频段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3个月眩光敏感度在6.0′、4.0′、2.5′、1.6′、1.0′频段略有回升,各频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间在4.0′及2.5′、1.6′频段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术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发展,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效果逐步提高。但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视力表检查和屈光度检查。对比敏感度检查可同时改变空间频率和对比度两个参数,更符合人眼视觉的实际环境。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在某些频段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对比和/或眩光敏感度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患者术眼的视功能[1]。

    Q值为评价角膜表面非球面性的一个参数,中央曲率大周边曲率小的角膜Q值为负值(prolate),相反,中央曲率小周边曲率大的角膜Q值为正值(oblate)。正常角膜前表面的Q值平均为-0.26    (-0.11~-0.33)[2],且越靠近周边,Q值越负[3]。本研究中两组近视人群平均Q30值约为-0.27,Q20平均值约-0.17,与文献所报道的接近。F-CAT组在术后Q30值变为正值,与常规组差异无显著性;而Q20值仍保持负值,与常规组的Q20值有显著差异,说明F-CAT模式通过调整目标Q值,可使术眼角膜中央区维持负值的非球面形态,但较术前偏正,没有达到所设定的目标负值。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均有下降[4],也有文献报道对比敏感度在术后早期下降,但在术后3个月至6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4-5]。引起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下降有诸多原因, 如角膜光学性质改变(角膜表面不规则,偏心切削等)[5],或角膜瓣的质量不理想。术后角膜瓣上的细微条纹可导致对比敏感度下降,随着细微条纹的消失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6]。但使对比敏感度下降的主要的因素是LASIK术后非球面性的改变[4]和像差的增加[7-9],尤以球差为显著[10]。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F-CAT组还是常规组,术后彗差(C7、C8)、球差(C12)均有增加,其中C12增加了5~7倍,但F-CAT组的球差增加倍数少于常规组。有研究表明Q值与球差有显著相关性[11],术后目标Q值的设定,维持了角膜负值的非球面形态,可减少术后球差的增加。

    本研究中F-CAT组术后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常规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在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下降,术后第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在中频段较F-CAT组有显著差异。有报道称,球差是影响对比敏感度的主要因素[12],因此,可以认为两组球差的差异是F-CAT组对比、眩光敏感度优于常规组的原因。

    总之,常规组由于术后角膜非球面性改变(Q值为正,oblate),球差明显增大,故术后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低于F-CAT组。而F-CAT通过调整术眼的目标Q值,使角膜中央20°范围内的Q值在术后仍保持负值,减少球差增加的倍数,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13]。

 

【参考文献】
  [1] 陈世豪,李斌,王勤美. 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疗效[J]. 眼视光学杂志,2007,9(3):158-162.

[2] Koray B, Timothy TK, Neil JF, et al. Evalu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refractive and topographic parameter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9,25(6):814-820

[3] 沈媛,李伟力.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J].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3-445.

[4] Holladay JT, Dudeja DR, Chang J. Functional vision and corneal change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determined by contrast sensitivity,glare testing, and corneal topograph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9,25(5):663-669.

[5] Chan JW, Edwards MH, Woo GC, et al.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one-year follow-up[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10):1774-1779.

[6] Quesnel NM, Lovasik JV, Ferremi C, et 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yopia and the contrast sensitiveity function[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4,30(6):1209-1218.

[7] Hoffman RS, Packer M, Fine IH. 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Inter Ophthalmol Clin,2003,43(2):93-100.

[8] Marcos S. Aberration and visual performance following standard laser vision correction[J]. J Refract Surg,2001,17(5):596-601.

[9] Seiler T, Kaemmer M, Mierdel P, et al. Ocular optical aberrations aft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myopia and myopic astigmatism[J]. Arch Ophthalmol,2000,118(1):17-21.

[10] Moreno BE, Loves JM, Marcos S, et al. Ocular aber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myopic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LASIK-induced changes measured with laser ray tracing[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42(6):1396-1403.

[11] 许琛琛,陶育华,王勤美,等. 国人近视眼Q值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5):501-503.

[12] 鲁静,周跃华,郑燕. 近视眼波前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2007,27(9):682-684.

[13] 沈政伟,周和政,尹禾,等.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J]. 国际眼科杂志,2005,5(6):1194-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