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5-19浏览次数:18508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创伤或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于双下肢及盆腔深静脉者占全部深静脉血栓的90%,尤以双下肢多见。临床上大多数肺动脉栓塞是由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1],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近年来下肢DVT愈来愈受到相关医师的重视。常规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具有创伤性和碘对比剂过敏的风险,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检查手段,对DV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术前诊断DVT的常规方法。MSCTA的后处理技术有很多种类,包括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容积显示(VR)技术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其中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econstruction,CPR)能够全程显示下肢静脉,对血管壁、血管腔及血栓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笔者回顾性分析15例下肢DVT患者的MS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MSCTA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2月~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DVT患者行MSCTA下肢静脉成像。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80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腿部肿胀、疼痛等,其中6例已确诊为肺栓塞。

       1.2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采用采用西门子公司64层螺旋CT扫描机,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下肢静脉成像检查,患者仰卧位,头足向,按15~20ml/kg,总量100~120 ml。经右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速度40~45 ml/s。先做常规定位,扫描范围自踝关节至髂骨上缘,个别病例视病情而定。起扫时间用智能团注跟踪法(Bolus Tracking),监测点定在下腔静脉,阈值100Hu,扫描条件120KV,180~220mAs,旋转时间033s,采集64x06mm,扫描层厚06mm,螺距12,卷积核平扫B30f,重建B25f。螺旋扫描原始数据采集后先在主机做层厚06mm、层距04mm基础重建,重建结束后把一系列薄层图像数据传送syngo CT workplace后处理工作站进行CTA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容积显示(VR)技术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结果
       2.1DVT测出率及分布情况15例患者共显示深静脉185段,其中DVT 56段,分别分布于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股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可疑血栓4段,包括股静脉3段,髂外静脉1段。单独累及左侧者4例,双侧均累及者6例。血栓长者达480 mm,短约8 mm,15例患者中6例显示下肢深静脉全程血栓,此6例患者合并肺栓塞。在MSCTV上确诊为DVT的15例患者中,均行保守溶栓、抗凝治疗,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好转。

       2.2DVT的MSCTV轴面表现及CT值变化在横轴位上,强化满意的静脉内出现偏心性或中心性充盈缺损,或者局限性静脉内无对比剂充盈,至少在连续2个横断面CT图像上见到,而该段静脉的远端和近端血管内对比剂充盈良好。横轴位图像不仅可以显示血管腔内血栓的形态,还可显示其内部密度变化。静脉相分别测量静脉内充盈缺损区CT值与同层面对侧正常下肢静脉血管内CT值,患侧CT值为(53.27±13.25)Hu,对照侧为(10234±14.57)Hu。

       2.3DVT的CPR表现及其血管直径的变化在CPR上静脉血栓表现为两种情况:(1)静脉管腔两边线状高密度对比剂充盈,中心为低密度血栓,呈“双轨征”。 (2)静脉管腔节段性不规则狭窄或中断,低密度血栓内见片状的对比剂充填。CPR能清晰显示腘静脉以上的靶血管,腘静脉以下显示率较差。将病变处静脉转动至轴面观,测量其直径,并与相应层面正常侧进行比较,显示患侧血管直径较对照侧管径大。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形成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此外,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也是引起血栓的常见原因。创伤发生24 h内,肺动脉栓塞是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三主要因素,而此时患者却没有DVT的相应临床症状[2]。另外,肺动脉内栓子90%以上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3]。因而,诊断DVT可以提早预防肺动脉栓塞(PTE),从而避免致命性PTE的发生。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DVT的诊断相当重要。 目前诊断DVT的主要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DFI、MR静脉造影术(MRV)及CTA。DSA仍是评价DVT的金标准[4],不仅能进行诊断,同时还能进行治疗。

       其主要缺点是损伤性、费用高、患者不适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5]。 MSCTA采用容积扫描,图像重建采取多种方法,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图像能在多个方位显示DTV。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DVT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对小腿深静脉的显示也很清楚,弥补了CPR的不足,但由于下肢静脉血管走行在三维层面,MPR显示DVT不如CPR直观。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但容易受周围软组织及骨骼的影响,且对下肢远端的血管由于对比剂充盈不佳致显影不良,对狭窄程度评价准确性差。

       总的来说,MSCTV后处理图像能在多方位、多层面显示DVT,但它对下肢深静脉远端显示欠佳,所以除后处理图像外,逐层观察原始轴位图像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已经很成熟,其形成的良好影像是正确诊断的基础[6]。MSCTA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依靠CPR图像,结合其他后处理图像及原始轴位图像有助于DVT的诊断,可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代替DSA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Jones C,Teixeim PC,Inaba K,et al.Combined CT venography an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deep venoufl thrombosis in injured patients[J].Am Surg,2008,74(10):935-938.
       [2]Paffrath T,Wafaisade A,Lefering R,et al.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severe trauma:Incidence.risk[actors and outcome[J].Injury,2009,40(7):1256-1230.
       [3]Byme JJ,O’Neil EE.Fatal pulmonary emboli:a study of 130 autopsy proven fatal emboli[J].Am J Surg.1952,83:47149.
       [4]Baarslug HJ.varl Beck EJ。Reekers J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i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suspected deep veint hrombo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initial experience[J].Acta Radial,2004,45(1):38-43.
       [5]Willmann JK,Baumert B,Schertler T,et al.Aortoili∞and lowerext remity arteries assessed with l 62 detector TOW CT angiography: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 raction giography[J].Radiology,2005,236(3):1083-1093.
       [6]ano S,Teso S,Corra S,et al.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of the celia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comparison with arteriogrophic findings[J]. Radiol Med (torino),2002,103(5-6):45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