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业界动态 > 高端医疗器械靠钱砸,中国能砸多少? A

高端医疗器械靠钱砸,中国能砸多少? A

文章来源:观察者网发布日期:2017-05-04浏览次数:223

近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宣布成功研制出了可用于工业化制备心脏支架的飞秒激光高精细加工设备。这种新设备能够实现多种材料高精细低损伤切割加工,解决了国产心脏支架由加工精度带来的质量问题。这是“中国制造”在医疗器械领域又一个可喜的进步。   

 

飞秒激光加工设备

 但是我们也应当继续保持虚心的态度:这个进步属于局部的突破,而局部战场取得的胜利并不代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进口医疗器械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占据优势的整体态势尚未改变。

 例如,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外科,进口心脏支架的消费量显著高于国产产品。大型医院少不了螺旋CT、核磁共振设备等造价不菲的医学影像设备,飞利浦、西门子、GE在该领域占据优势。

大型医院的检验科少不了高通量的体外诊断检测设备,罗氏Cobass系列目前是行业标杆。外资企业长期把控着中国70%的高端医疗设备【1】,要想在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进口替代,中国企业还要在研发上下多年的功夫。正所谓“雄关漫道真铁,而今还需从头越”。

 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国产医疗器械与水平上尚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果纵向比较,国产医疗器械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心脏支架、彩色B超、全自动5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高端医疗器械能够实现国产化,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突破——“有多好”是量变,“有没有”则是质变。

 国产医疗器械一度不成气候,直到近些年才见到曙光。虽然人们都能看到事实,但不见得都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解释事实。有些人认为国货不行是因为中国文化“缺乏创造力”“缺乏匠人精神”“缺乏质量情操”。这类观点说穿了不过是《河殇》在当代的翻版,属于自我矮化的逆向种族主义,与真正的原因没半毛钱关系。科学地解释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产业经济学的知识加上历史视角。国产医疗器械历史上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从前的经济大环境不足以支撑医疗器械的产业生态。

 医疗器械的产业生态是什么样?医疗器械市场高度成熟的美国和欧盟是很好的参考样本。欧美医疗器械产业的特点是“三高”——高门槛,高投入,高回报。

 • 高门槛,体现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强烈依赖于国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倘若一个国家连材料体系、材料标准都不健全,拿什么去制造医疗器械?
• 高投入,意味着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医疗器械企业雅培为例,2016年全年研发支出高达14.22亿美元【2】。这些银子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供养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属于高知识群体,薪酬上怠慢不得。拥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年薪一般都在10万美元以上。另一方面还要用于海量的产品测试,对待药监部门的要求更马虎不得。

• 高回报,则源于产品的溢价销售。以高端医疗器械的巨头美敦力为例,2016财年中期的销售毛利率高达68.39%【3】。相比之下,2016年前3季度我国家电行业整体毛利率为24.59%【4】,仅为美敦力的36%。高回报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医疗器械的产品迭代升级很快,企业需要大量利润来支撑下一代产品的研发投入。唯有高回报才能支撑高投入,形成正向资金循环。

国产医疗器械一度不成气候的原因,恰恰是无法形成上述正向资金循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属于低收入国家。放一张中国人均工资增长趋势的表格,大家来感受一下。

 在1997年前后,许多北方城市的平均月薪还不到800元。在当时的背景下,单价高达8万元的心脏支架无异于天文数字,没几个人用得起。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人们客观上需要某些商品,却因为购买力不足而无法消费。   



中国平均年薪,1950-2015。单位:人民币   



中国平均年薪,2006-2015。单位:人民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容量太小,国产医疗器械的销售收入不足以支持高额研发支出。没有高额研发支出,就无法开发出高附加值、溢价销售的高端医疗器械,也就没法形成正向资金循环。这使得国产医疗器械曾多年徘徊于低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