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2-09-20浏览次数:34128

  作者:范艳萍,宋福祥,赵彦博,栾天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1541376);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09339);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S2008033) 154003 黑龙江 佳木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康复治疗部

  【摘要】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新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GMFM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训练; Ashworth量表; GMFM量表;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1997/1998对江苏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2]。痉挛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长期的肢体痉挛严重影响患儿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本文旨在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1/08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岁,平均4.3岁。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3~6岁,平均4.7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6年长沙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痉挛型脑瘫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2)能独立站立9 s以上,而且能配合测试。
  1.4 排除标准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家族遗传性疾病;(2)不能坚持连续治疗10 d及以上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康复训练方案 两组均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推拿等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根据评定结果主要采取以下物理治疗训练策略: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桥式运动、腰腹肌力训练、体位转换训练、单侧负荷体质量及站立、步行训练。每种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个月。其中物理治疗每次40 min,其他治疗项目每次30 min。
  1.5.2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方案 观察组增加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MOTOmed viva2,德国RECK公司),被动和主动训练交替进行,开始做3~5 min被动训练,然后做主动训练,结束前做3~5 min被动训练。阻力根据患儿的情况来调节,阻力设定为0~15 N·m,个别病例增到18 N·m,速度为15~30 r/min,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调整1次。
  1.6 评定指标 新修订的Ashworth痉挛分级法[3]评定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4]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行走与跑跳)评定粗大运动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定。
  1.7 肌张力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两个级别以上(包括两个级别);(2)有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一个级别;(3)无效:肌张力增加或治疗前后无变化[5]。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指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n(%),n=30]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808,P=0.033<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s,n=30,分)注:与对照组比较,at=2.517 4,P<0.05。
  3 讨论

  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点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比上肢严重。该类型患儿上肢功能、言语功能以及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步行及生活自理的概率仅低于痉挛型偏瘫,经康复治疗实现功能正常化或回归社会的希望很大。因此,应积极做好痉挛型双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大限度地使其回归社会。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硬度增加,关节变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制约患儿功能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上也常用肌张力判断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能否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大程度的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重组和代偿,能否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有效降低肌痉挛、增加肌力,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点和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本文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肌张力明显下降,提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显著提高粗大运动能力。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一方面通过闭链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离心性收缩[6],在提高下肢肌群力量的同时,能抑制动态肌张力的上升,智能探测痉挛并处理。其主要的痉挛控制器可持续感应使用者的肌肉张力,当脑瘫患儿发生痉挛时机器运转会逐渐变慢至停止,然后向反方向逐渐变快至匀速运动,起到缓解痉挛、放松肌肉的作用。另一方面,踏车样运动可以增强膝、踝关节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7],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从而极大的改善患儿的平衡、协调能力;而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提高,对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以根据患儿自身的情况选择3种训练方式,增强肌力,降低肌张力,增加肢体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肌力比较低时可提供助力运动,可使患儿用少许的力量便可完成任务,增加自信心,激发患儿的潜力。在显示数据中能更加直观的看出双侧肌力的比例情况,从而反馈性的指导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运动结束后可看出起始肌力、肌张力的数值大小,比起手法测定更加快捷直观。并可进一步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患儿在控制好痉挛的状态下获取大的主动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0):613615.

  [3] 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4] 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5] 王跑球,汤孟平,张惠佳,等.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857858.

  [6] 李长顺,崔贵祥,冯金平,等.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21123.

  [7] 闫桂芳,沈红梅,赵雪平,等.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7,2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