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纪立农教授:「早发糖尿病」来势汹汹,如何扭转防治困局?

纪立农教授:「早发糖尿病」来势汹汹,如何扭转防治困局?

文章来源:医脉通发布日期:2022-08-27浏览次数:131

临床结局不及1型糖尿病,早发T2DM来势汹汹!

1.早发2型糖尿病来势汹汹

早发2型糖尿病(T2DM)多指发病年龄在40岁以前的T2DM

纪教授指出,国内外早发T2DM发病率不断增加。中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0-39岁人群中患病率达5.4%;全球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3年里,中国早发T2DM患病率增涨了4倍,过去25年里,东南亚、英国分别增涨了10倍、5倍。

与此同时,在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早发T2DM在各国占比较高,亚洲国家和地区就诊的T2DM人群中早发糖尿病比例已经超过10%

2.临床结局不及1型糖尿病

纪教授指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早发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呈现以下特点:

➤与晚发T2DM相比,早发T2DM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这也提示儿童青少年T2DM并发症风险比T1DM并发症风险更高;

➤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ASCVD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在50岁以上人群中下降,但在50岁以下人群中没有下降;年轻的T2DM有相似的心血管和死亡风险;

➤中国的“开滦研究”也发现,新诊断的45岁以下T2DM患者发生CVD和全因死亡比之后诊断的患者有上升趋势,临床结局也更差;

➤中国的一项me[x]ta分析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

综上,早发T2DM的临床结局与晚发不同,前者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时间,提示应早期干预,改善临床结局。

早发T2DM病因存在异质性

针对早发T2DM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发现,其病因分为可改变的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和社会因素,以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如种族、家族史、遗传和表观遗传,青春期,低出生体重和妊娠糖尿病史。

1.早发T2DM患者病因存在异质性

纪教授团队一项研究纳入81万来自6个横断面研究的T2DM患者和46 053名普通人群,旨在探索中国不同年龄段T2DM体重的分布特征的研究显示,早发T2DM患者不同性别的体重特征有区别,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2.早发T2DM患者胰岛β功能更差

表现为胰岛β功能下降速度更快;中国数据显示,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早发糖尿病患者胰岛β功能下降了63.1%,而晚发患者这一数据为42.6%

3.早发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更高

中国的一项针对2801名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发病年龄20-43岁较>43岁的糖尿病患者 HOMA-IR及糖负荷后30分钟的处置指数更高,且有统计学差异。

4.家族史影响糖尿病发病年龄

现有研究显示,家族糖尿病患病人数每增加10%,诊断年龄提前1.7岁。纪教授团队一项1998年的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病年龄为44.2岁,相比之下,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病年龄为49.3岁。

5.多基因影响T2DM发病年龄

早期研究显示,14T2DM易感SNP位点评分与发病年龄负相关,包含更多位点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6.T2DM受青春期影响

青少年T2DM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3.5岁左右,可能因青春期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肥胖、不良生活方式或家族史共同作用有关。

7.妊娠糖尿病对T2DM发病年龄的影响

一项加拿大的研究显示,妊娠糖尿病是早发T2DM(发病年龄<30岁)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何防治早发T2DM?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

纪教授指出,相比病因研究,早发T2DM的防治相关研究显得要单薄一些,暂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目前未发现具有明显优势的治疗策略,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差别不大,“TODAY”研究等提供一些证据: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使约50%的儿童青少年T2DM患者获得持久的血糖控制;

➤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而不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优于单用二甲双胍;

➤胰岛β细胞功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二甲双胍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利拉鲁肽(在美国已获批)治疗青少年T2DM,能改善血糖和体重,但尚不能阻止糖尿病进展,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多防治证据。

总结

纪教授对报告内容总结道,年轻群体糖尿病患病率增高明显,

早发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存在异质性,胰岛β细胞更差、胰岛素抵抗水平更高,有更差的临床结局,亟需在早发糖尿病和其高危人群中开展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RC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