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3618客服热线:020-32784919   推广热线:020-32780069
资讯
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器械资讯 > 学术论文 > 浅谈头孢呋辛钠的不良反应

浅谈头孢呋辛钠的不良反应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发布日期:2014-01-06浏览次数:21980

【摘要】目的 了解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近几年应用头孢呋辛钠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 讲述了头孢呋辛钠常见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了头孢呋辛钠引起的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过敏性紫癜肾炎、双眼结膜充血、流泪等,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故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此药并加强观察,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1 头孢呋辛钠简介
 

头孢呋辛钠为半合成的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兼具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一内酰胺酶相当稳定,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台于细菌转肽酶和羧肽酶,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破损缺陷,致菌体死亡。由于它优先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在细胞壁增殖期抑制交联壁的生成,对繁殖期细菌更为有效[1],头孢呋辛钠对很多细菌包括能产生广谱-内酰胺酶的细菌具有抗菌效力,它除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某些青霉素的耐药株有效外还能对抗多种革兰阴性细菌所产生的-内酰胺酶[2] ,对肾脏的毒性很低;组织渗透力强,可广泛分布于痰液、胆汁、脑脊液及骨组织中,临床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类感染性疾病[3]。
 

2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上市以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亦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年来关于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该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腔溃疡),皮肤反应(如皮疹、红斑、瘙痒),头痛等,与其他头孢菌素一样,本药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溶血性贫血、泌尿生殖系统损害(如:肾功能损害、中毒性肾病)、阴道炎、癫痫、假膜性结肠炎、短暂性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减少、肌注部位暂时性的疼痛。典型的不良反应病例归纳、整理如下:
 

2.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汪宇等[5]报告:男,81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急性感染,静滴头孢呋辛钠3.0 g,bid。用药后当晚,主诉有头昏、眩晕等不适症状。第2天继续使用,主诉头昏、眩晕加重,不能耐受。经询问,患者无既往病史,考虑此次不良事件可能与静滴头孢呋辛钠相关,予停药处理。后未出现上述症状。
 

2.2皮肤反应
 

赵晓丽[6]报告 女,59岁,于2006年11月5日因发热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1.5g,行抗炎治疗。注射20min后面部即出现皮疹,波及躯干四肢伴瘙痒。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治疗,体检:头面部躯干四肢有较多红斑、丘疹、部分成片,停用头孢呋辛钠,静注地塞米松10 mg后,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和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 8.0g,口服扑尔敏,外用氧化锌软膏,2d后病人全身皮疹明显消退,病情好转。
 

2.3过敏性休克
 

李凯燕等[7]报道,患者,男,69岁,主因患右上肺癌予全麻下行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当日应用头孢呋辛钠3.0g,静脉给药,早期行皮试为阴性,用药9d未出现任何症状,于第10d出现呼吸急促,心率120 次/min,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双肺可闻及啸鸣音,全身出现散在弥漫性荨麻疹,即刻停药,同时静滴地塞米松5 mg,吸氧及扩容治疗,30 min后血压回升,心率正常,呼吸平稳,症状缓解。
 

2.4过敏性紫癜肾炎
 

张静茹等[8]报道,患者,女,26岁,因发热,轻度头痛,咳嗽3d,因青霉素皮试可疑阳性,给予头孢呋辛钠1.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次日上午,患者大腿内侧出现出血样皮疹,成圆盘状,当即停止输液。当晚患者大腿外侧及小腿先后出现类似皮疹,并伴发疼痛。第3d,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治疗后仍有新的皮疹出现,并发展至上肢,呈进行性加重。第9d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出现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给予中药及泼尼松30 mg 1次/d口服治疗。患者血尿消失,尿蛋白(+),病情逐渐好转。
 

2.5双眼结膜充血、流泪
 

阿依努尔等[9]报告病例:男,72岁,维吾尔族,煤矿工人,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lo余年,近日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浓痰、气喘1周”,于2009年11月16日入院。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亦无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
 

头孢唑啉钠皮试阴性。2009年11月17日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商品名:达力新,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D20080109)2.0g(1日2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患者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后出现球结膜充血,双眼流泪,并伴有轻微头痛。因患者可耐受故未停药,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静脉滴注完毕l-2小时后,患者症状自动消失,未予特殊处理。由于患者使用抗菌药后肺部罗音明显减少,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都有所好转,故次日再次使用头孢呋辛钠,10分钟后患者又出现上述症状,未停药,静脉滴注结束2小时后患者症状消失。未使用任何抗过敏药物。
 

3 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上述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对头孢呋辛钠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如下:
 

3.1一般情况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10]。查阅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均无关于头孢呋辛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记载。《药物临床信息参考》不良反应项下: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头痛和眩晕;偶有用药后致急性脑病(以迟钝或木僵、肌阵挛反射及扑翼样震颤为特征)的报道,停药后可恢复[11]。此例不良反应与用药有时间上的相关性并且停药后反应消失,故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头孢呋辛钠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2老年人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从而较易导致药物蓄积[12]。而且由于体内头孢呋辛钠几乎全部由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后,会导致体内头孢呋辛钠药物消除速率降低,血药浓度及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血脑屏障功能减弱,导致脑脊液中药物含量增加。而头孢类药物可拮抗C2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神经毒性反应[13]。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出现较多,且多为老年患者。因此,对高危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用量,尤其对老年人用药更应该慎重。
 

3.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不完全性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产生抗原决定族,与体内血清蛋白结合成半抗体-蛋白复合物,即全抗原,可使肌体产生多种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红斑、药热、支气管痉挛和血液病等过敏反应多见,少见过敏性休克症状[14]。
 

3.4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球结膜充血,双眼流泪等症状,停药后症状消失,再次使用该药,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属于典型的“再激发”试验阳性,提示上述症状与头孢呋辛钠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该药现行的药品说明书和《中国药典115床用药须知》等书均未提到有双眼结膜充血、流泪的不良反应,本例不良反应属于一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希望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4 结论
 

头孢呋辛钠在临床应用上有着许多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优点,诸如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应范围广等[15],而头孢呋辛钠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疗程、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本品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邝宝军,林清贵,李蜀巍,等.头孢呋辛钠的临床抗生素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5);390
 

[2]吴育彬,杜登青,郑玉旋. 西力欣治疗老年人脑卒中并发肺炎60例疗效观察[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12):32-33.
 

[3]鲍威,白琳,注射用头孢呋辛钠[J].药学进展,2004,28(9):432
 

[4]康健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35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0,9(5)
 

[5]汪宇,顾月平两例头孢呋辛钠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J].抗感染药学,2007,4(2)
 

[6]赵晓丽.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1例[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1)
 

[7]李凯燕;董丽,蔡美娇.头孢呋辛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的临床护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3,24(2):122
 

[8]张静茹,王丽霞.头孢呋辛钠静滴引起过敏性紫癜肾炎[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3):227
 

[9]阿依努尔,孙燕,赵斌.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致双眼结膜充血、流泪1例[J].中国药物警戒 2010,07(11)
 

[10]马尼飞.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2001,10 (3):60.
 

[11]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92
 

[12]杜万祥.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吉林医学,2008,29(16):79-80.
 

[13]石亚荣,戴玉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当代医学,2007,(15):51.
 

[14]陈谦.谈谈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 2012(24)
 

[15]刘秀英.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6.